查看原文
其他

“巴以”珍贵资料1:中东问题专家梳理巴以百年恩怨

匿名 近距离2 2024-03-11

一、1880年代末-犹太人开始大规模移民到巴勒斯坦
1.以色列官方立场:通常将这一时期视为犹太人民历史性归回其古代祖国的开始,即“犹太复国运动”。

强调犹太移民对当地经济和社会的积极贡献,以及他们对恢复犹太文化和社群身份的努力。

2.新历史学家(如本尼·莫里斯和伊兰·帕佩):强调这一时期犹太移民对当地阿拉伯社群的影响,包括土地购买和农业改革所引起的社会经济变化。

对这一时期的犹太-阿拉伯关系进行了更复杂和批判性的分析,指出双方关系的紧张和冲突。

本尼·莫里斯(新历史学家): 指出犹太移民对原住阿拉伯人口的影响和土地征用问题。

伊兰·帕佩(新历史学家): 强调犹太移民作为一种殖民主义行为,对本地阿拉伯社群构成的威胁。

3.巴勒斯坦学者和观点:倾向于将这一时期视为外来的犹太殖民活动的开始,强调对原住阿拉伯社群的负面影响。

描述犹太移民作为对巴勒斯坦土地和文化的侵犯,以及对当地阿拉伯农民生活方式的威胁。

4.国际观点:国际上对这一时期的看法多样,一些支持犹太复国运动的观点强调犹太人对一个“无人之地”的开发,而批评者则指出这种叙述忽略了当地阿拉伯社群的存在和权利。

二、1917年巴尔福宣言

1.以色列官方立场:通常将巴尔福宣言视为国际社会对犹太民族在巴勒斯坦建立家园权利的重要承认。

认为这是犹太复国运动获得正式国际支持的里程碑。

2.新历史学家(如汤姆·塞格夫和阿维·谢莱姆):对宣言的背景和英国的动机进行批判性分析,指出它是英国帝国主义和战略利益的产物。

强调宣言对当时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影响,指出英国对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双重承诺问题。

阿维·谢莱姆(新历史学家): 在《铁幕:以色列和阿拉伯世界》中,谢莱姆讨论了巴尔福宣言及其对该地区的影响。揭示英国的双重政策,即对犹太人的支持与对阿拉伯人的承诺之间的矛盾。

3.巴勒斯坦学者和观点(如爱德华·赛义德):认为巴尔福宣言代表了对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权利的忽视和侵犯。

将宣言视为西方对巴勒斯坦土地和人民的殖民主义行为和不公正决策。

拉希德·哈利迪(巴勒斯坦学者): 视为对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权利的背叛。

4.国际观点:国际社区对巴尔福宣言的看法多样,一些历史学家和分析家认为它是一次重要的外交努力,旨在赢得犹太人的支持,并且是一战中的一部分策

三、1937年皮尔委员会(Peel Commission)

皮尔委员会的重要性在于它首次提出了“两国解决方案”的概念,即使其具体建议最终未被采纳,这个概念在后续的巴以和平进程中一直是一个关键话题。

1.以色列官方立场:通常看待皮尔委员会的提议作为国际社会首次承认分割巴勒斯坦、建立独立的犹太国家的合理性。

虽然委员会的建议未被实施,但以色列方面认为这是向犹太国家目标迈进的一步。

2.新历史学家(如汤姆·塞格夫和阿维·谢莱姆):指出皮尔委员会是对巴勒斯坦冲突的第一个全面审视,但其建议未能平衡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利益。

对委员会的分割计划提出批评,认为它加剧了双方的紧张关系。

3.巴勒斯坦学者和观点:看待皮尔委员会报告作为对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权利的进一步侵犯。

认为分割计划是对他们土地完整性的不公正剥夺,忽视了他们的民族自决权。

4.国际观点:国际社区对皮尔委员会的反应混杂,一些分析家认为它是第一次真正尝试解决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间的冲突。

其他观点则认为它是不切实际的,因为没有考虑到该地区复杂的民族和宗教动态。

四、1947年联合国分割计划

1947年的联合国分割计划在巴以冲突的历史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它标志着国际社会对这一地区冲突的直接介入,并为以色列国的成立和随后的冲突埋下了伏笔。

1.以色列官方立场:认为联合国分割计划是国际社会对建立犹太国家的正式承认和支持。

视为历史正义的实现,为犹太人在自己的国家中自决提供了合法基础。

2.新历史学家(如汤姆·塞格夫和本尼·莫里斯):对分割计划的可行性和公正性提出质疑,指出它未能充分考虑当地阿拉伯人的立场和权利。

强调该计划是在没有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同意的情况下制定的,加剧了地区冲突。

伊兰·帕佩(新历史学家): 在《大地的承诺》一书中,帕佩讨论了联合国分割计划及其对巴勒斯坦人的影响。

汤姆·塞格夫(新历史学家): 对分割计划的公正性和实施可能性提出质疑。

诺曼·费尔斯坦: 认为这是对巴勒斯坦人民权利的剥夺。

3.巴勒斯坦学者和观点(如爱德华·赛义德):认为这一计划是对巴勒斯坦人民权利的严重侵犯,是国际社会对他们土地和未来的不公正决定。

视为一种形式的外部强加,忽视了巴勒斯坦人民的意愿和权利。

4.国际观点:国际社区对分割计划的看法不一,一些支持者认为它是当时唯一可行的解决方案,旨在解决日益加剧的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间的冲突。

批评者则认为这一计划未能平衡双方的利益,未能预见到实施该计划所带来的长期后果。

五、1948年以色列独立和第一次中东战争

1948年的以色列独立和第一次中东战争(也称为“独立战争”或“纳克巴”)。

1.以色列官方立场:视此战争为以色列独立和存续的关键斗争,是对周边阿拉伯国家试图阻止以色列建国的反应。

强调在面对重大威胁的情况下,新成立的以色列国如何成功抵御多个阿拉伯国家的联合攻击。

2.新历史学家(如本尼·莫里斯和伊兰·帕佩):对1948年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进行了重新评估,强调战争导致了大量巴勒斯坦人成为难民的“纳克巴”(灾难)。

分析了以色列在战争中的一些行动,如村庄的摧毁和平民的驱逐,以及这些行动对巴勒斯坦社会的长期影响。

本尼·莫里斯: 在《1948年和以后》一书中,莫里斯讨论了战争的起因和结果。强调战争导致大量巴勒斯坦人流离失所和"纳克巴"(灾难)。

3.巴勒斯坦观点(包括巴勒斯坦学者和政治领导人):将这场战争视为对巴勒斯坦民族的灾难和对他们土地的非法占领。

强调数十万巴勒斯坦人被迫离开家园,并且未能返回,以及对巴勒斯坦社会结构的破坏。

萨里·努赛博(巴勒斯坦学者): 将此描述为对巴勒斯坦民族的灭绝和驱逐。

4.国际观点:对1948年战争的看法各异,一些国家支持以色列的立场,而其他国家则对以色列的行为和对巴勒斯坦人的影响表示关切。

国际组织,如联合国,随后介入试图解决难民问题和地区冲突。

六、1956年第二次中东战争

1956年的第二次中东战争,也称为苏伊士运河危机,这场战争不仅加剧了以色列与其阿拉伯邻国的紧张关系,也暴露了国际力量在该地区的影响和利益冲突。

1.以色列官方立场:将这次战争视为对埃及总统纳赛尔增长的军事威胁的回应,特别是针对其封锁提兰海峡的行为,这是以色列的主要海上通道。

以色列还强调这次行动是为了回应跨境袭击和阿拉伯国家的敌对行为。

新历史学家(如阿维·谢莱姆):对战争的动机提出质疑,认为它反映了以色列对领土的扩张愿望,以及与英国和法国在苏伊士运河问题上的共同利益。

分析了战争对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关系的长期影响。

2.埃及和阿拉伯世界的观点:将这场战争视为帝国主义势力(英法)与以色列勾结,试图控制苏伊士运河并削弱阿拉伯民族主义运动。

纳赛尔将战争描述为反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斗争。

3.国际观点:国际社区对1956年战争的反应复杂,美国和苏联都对英法以色列的行动表示了反对。

国际社区普遍看到了这场战争在冷战背景下的重要性,以及它对中东地区稳定的影响。

七、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六日战争

六日战争不仅改变了中东地区的政治格局,也为当今的巴以和平进程和地区状态埋下了伏笔。

1.以色列官方立场:视这场战争为自卫行动,响应了周边阿拉伯国家,尤其是埃及和叙利亚的军事威胁。

强调战争是为了保护以色列的生存和安全,特别是面对纳赛尔关闭提兰海峡和阿拉伯国家的军事集结。

2.新历史学家(如汤姆·塞格夫和本尼·莫里斯):对以色列的战争动机和策略提出质疑,指出战争并非完全是自卫行动,而是包含了地缘政治和领土扩张的目的。

分析战争对于加剧以色列与阿拉伯世界的紧张关系,以及对巴勒斯坦人造成的长期影响。

汤姆·塞格夫: 在《1967年:以色列、中东和世界的转折点》中,塞格夫探讨了战争的影响。

伊兰·帕佩: 对战争的动机和占领后果提出批评,强调其对巴勒斯坦人民的长期影响。

3.阿拉伯世界和巴勒斯坦观点:通常将这场战争视为以色列对阿拉伯土地的侵略和占领,特别是对东耶路撒冷、西岸和加沙地带的控制。

强调六日战争对巴勒斯坦问题的影响,包括加剧了难民问题和占领地的困境。

爱德华·赛义德(巴勒斯坦学者): 认为占领是以色列对巴勒斯坦土地的非法扩张。

4.国际观点:对六日战争的反应混杂,一些国家支持以色列的自卫立场,而其他国家则批评以色列的行动。

关注战争对中东地区的长期影响,特别是在国际法和联合国决议方面。

八、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赎罪日战争

赎罪日战争在很大程度上重新定义了中东地区的力量平衡,并为后来的埃及-以色列和平协议奠定了基础。

1.以色列官方立场:将这场战争视为对以色列存在的严重威胁,特别是由埃及和叙利亚的突然袭击引发的。

强调以色列的自卫行动,以及在战争中取得的战略胜利,尽管初期遭受重创。

2.新历史学家(如阿维·谢莱姆):分析战争的根源,包括阿拉伯国家对1967年六日战争失土的反应。

指出战争对以色列社会和政治造成的长期影响,包括安全观念的变化。

3.阿拉伯世界和巴勒斯坦观点:通常将赎罪日战争视为试图恢复在1967年战争中失去的土地和尊严的努力。

认为这场战争是对以色列占领政策的直接反抗,尽管未能完全实现战争目标。

4.国际观点:对赎罪日战争的反应显示了国际社会对中东冲突的关注,特别是在油价危机和全球政治影响方面。

国际社区关注战争对超级大国关系的影响,以及它如何促使后续的和平努力。

九、1982年第五次中东战争-黎巴嫩战争

1982年的黎巴嫩战争,也被称为以色列的“和平为加利利行动”。它引发了以色列社会内部关于军事和道德问题的深刻辩论。

1.以色列官方立场:将这次军事行动视为阻止巴勒斯坦解放组织(PLO)对以色列北部的袭击,以及从其在黎巴嫩的根据地削弱PLO的力量。

强调对平民的保护和对PLO基础设施的精确打击,但这次军事行动也引发了广泛的国际批评。

2.新历史学家(如阿维·谢莱姆):对战争的动机和目标提出质疑,指出以色列的行动超出了简单的边境安全需求。

分析了战争对以色列政治和军事策略的长期影响,以及它如何影响以色列与邻国的关系。

3.巴勒斯坦和黎巴嫩观点:将这场战争视为对黎巴嫩主权的侵犯和对巴勒斯坦人权的严重践踏。

突出战争期间的平民伤亡,特别是贝鲁特和萨布拉与沙提拉难民营的惨剧。

4.国际观点:国际社区对1982年的黎巴嫩战争反应不一,一些国家批评以色列的军事行动,而其他国家则对PLO的行为表示关切。

关注这场战争对黎巴嫩内部稳定和区域安全的影响,以及对巴以和平进程的潜在破坏。

十、1987年第一次巴勒斯坦起义(Intifada)

第一次Intifada标志着巴勒斯坦民族主义运动的一个重要阶段,加剧了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紧张关系,并推动了随后的和平努力,包括奥斯陆协议的签署。

1.以色列官方立场:通常将这次起义视为安全挑战,由于巴勒斯坦暴力行为的增加而引起的动乱。

强调以色列军队和警察的反应是出于对公共秩序和国民安全的保护。

2.新历史学家(如本尼·莫里斯):分析起义作为巴勒斯坦人民自发组织反抗占领的一种形式,指出起义的基层性质和群众参与度。

他们可能还会探讨起义对以色列社会和政治立场的影响,以及它如何改变了国际社会对巴勒斯坦问题的看法。

3.巴勒斯坦观点(包括巴勒斯坦学者和活动家):将起义视为反抗压迫和争取自由、独立和国家尊严的民族解放运动。

突出巴勒斯坦平民使用石头对抗以色列军队的坦克和武装,作为不平衡力量之间冲突的象征。

4.国际观点:国际社区对起义的反应不一,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对以色列军队的行动和巴勒斯坦平民的伤亡表示关切。

国际媒体的关注增加了对巴勒斯坦权利和以色列占领政策的批评,促进了全球对巴勒斯坦问题的关注。

十一、1993年奥斯陆协议

1993年的奥斯陆协议是巴以和平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PLO)之间的第一次直接和平谈判。

1.以色列官方立场:通常将奥斯陆协议视为历史性突破,是实现长期和平和双方共存的第一步。

强调协议为未来的更广泛和平协议奠定了基础,并为巴勒斯坦自治区的建立提供了框架。

2.新历史学家(如阿维·谢莱姆):对协议的有效性和公正性提出质疑,指出它未能充分解决关键问题,如耶路撒冷的地位、难民问题和定居点。

认为协议是一种妥协,未能真正满足巴勒斯坦人民的期望和需求。

3.巴勒斯坦观点(包括巴勒斯坦学者和政治领导人):对协议有着混合的反应,一些人将其视为实现国家目标的一步,而其他人则认为它是对巴勒斯坦权利的背叛。

突出协议未能解决的核心问题,如耶路撒冷的最终地位、难民的回归权和定居点的扩张。

拉希德·哈利迪: 强调协议未能满足巴勒斯坦人民的基本权利和要求。

爱德华·赛义德: 在多篇文章中,赛义德批评了奥斯陆协议,认为它未能解决巴勒斯坦人的根本问题。

4.国际观点:广泛地将奥斯陆协议视为中东和平进程的一个积极进展。

国际社区,包括美国和欧洲国家,对协议的签署表示欢迎,看作是结束长期冲突的可能途径。

十二、2000年 - 第二次巴勒斯坦起义(Intifada)

2000年的第二次巴勒斯坦起义,也被称为“阿克萨起义”(Al-Aqsa Intifada)。

1.以色列官方立场:将这次起义视为针对以色列民众和国家安全的大规模恐怖主义行动。

强调起义中的自杀式袭击和其他暴力行为对以色列社会造成的严重影响,认为这是对和平进程的直接挑战。

2.新历史学家和批评者:分析起义作为巴勒斯坦人对奥斯陆协议未能实现其期望和需求的反应。

指出起义反映了巴勒斯坦社会内部的挫败感和对以色列持续占领的抗议。

诺曼·费尔斯坦: 在其著作中,费尔斯坦讨论了因提法达的起因和影响。

3.巴勒斯坦观点(包括巴勒斯坦学者和活动家):视第二次起义为对以色列占领和不断扩张的定居点政策的自然反应。

强调这是一场针对压迫和不公正的群众性抵抗运动,尽管其方法和后果受到争议。

4.国际观点:对第二次起义的反应混合,一些国际观察家和组织对以色列的军事回应和巴勒斯坦平民的伤亡表示关切。

国际社区普遍认为这次起义是对巴以和平进程的重大挫折,呼吁双方重返谈判桌。

十三、2005年 - 加沙地带撤军

1.以色列官方立场:视为一种实际的政治决定,以减少冲突和改善以色列的国际地位。

认为撤军是为了加强以色列对其他占领领土的控制,特别是在西岸。

2.新历史学家(如阿维·谢莱姆):可能认为撤军是一种战略性退却,旨在减少以色列在国际舞台上的压力。

指出虽然撤军对加沙居民来说是一种解放,但并未结束以色列对加沙地带的控制,如边界和空域的控制。

3.巴勒斯坦观点(包括巴勒斯坦学者和政治领导人):多数看作是积极的一步,但认为未能解决更广泛的巴勒斯坦问题。

认为撤军是以色列单方面的决定,没有给予巴勒斯坦适当的安全保障或经济支持。

拉希德·哈利迪: 在多篇文章中,哈利迪分析了加沙撤军对巴勒斯坦问题的影响。

4.国际观点:广泛认为撤军是巴以和平进程中的一个积极步骤。

然而,一些国际观察家指出,没有全面的和平协议,撤军不能算是真正的进步。

十四、2014年 - 加沙战争

2014年加沙战争,也被称为“保护边缘行动”(Operation Protective Edge),是一场重要冲突,各方对此有不同的看法:

1.以色列官方立场:以色列政府将这次军事行动描述为对哈马斯和其他武装团体发动的自卫行动,旨在阻止来自加沙的火箭攻击和摧毁隧道网络。

强调了以色列在避免平民伤亡方面所采取的预防措施,同时指责哈马斯使用平民作为人盾。

2.新历史学家和批评者(如诺曼·费尔斯坦):对以色列军事行动的规模和强度提出批评,认为这导致了大量平民伤亡和破坏。

指出以色列对加沙地带的封锁和经济制裁,认为这加剧了加沙居民的苦难。

本尼·莫里斯: 在公开发表的文章中,莫里斯分析了战争的背景和结果。

3.巴勒斯坦观点(包括巴勒斯坦学者和政治领导人):将这场战争视为以色列对加沙地带的侵略行为,强调平民伤亡和基础设施的破坏。

一些观点还强调了国际社会对加沙人民的困境缺乏足够关注和响应。

4.国际观点:国际社区对2014年加沙战争的反应混杂,一些国家和组织谴责以色列的军事行动,而其他国家则支持以色列的自卫权。

国际人权组织和联合国机构对战争期间的平民伤亡和人道主义危机表达了深切关注。

编辑辛苦,请我喝杯咖啡吧!

在此自己做个推广。我的腾讯视频号“近距离二”已有8700多关注者,计划等关注人数超过1万时,开直播讲“逻辑思维”课程及其他话题讨论。
欢迎通过这则视频关注我的“视频号”。
——正文完——
通知:本人专售名扬全国的兴化大闸蟹,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了解详情。

官场小说荐读:

《漫漫官路》|《官道天骄》|《官场红颜》|《问鼎官路》|《平民首长》|《首席御医》|《博弈》|《仕途无悔》|《官场红人》|《官路留香》|《权色仕途》|《1号首长》|《1888》|《奇谋》|

近期文章荐读:
“悲伤海洋中的一滴喜悦”——以色列13名人质回家!
泽连斯基的肖像再次拍出天价
他们为什么敢“胡搞”、能“胡搞”?
BBC证实:希法医院内有哈马斯的军事地道
加沙可能停火五天,后续将如何发展?
拜登为何反对加沙停火?
巴林王储的声明,是迄今为止对哈以战争最合理的意见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巴以”珍贵资料1:中东问题专家梳理巴以百年恩怨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